中美研究:变异株未影响疫苗效力

阅读数:648次 2021-11-02

  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式通报4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包括2020年1月至2月于欧洲发现的D614G变异株,2020年8月至9月在丹麦发现的Cluster 5变异株,2020年12月英国发现VOC变异株,及2020年12月在南非发现N501Y.V2变异株。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系及人类病毒研究所终身教授赵玉琪告诉媒体,让人担心的恰恰是VOC和N501Y.V2变异株,其都包含N501Y突变。这是S蛋白第501号氨基酸变异,刚好位于S蛋白的RBD区域,是病毒跟人体细胞受体结合的关键部位。发生该突变后,新冠病毒或能更强地附着在人体细胞上,即传播力变得更强。变异株还可能削弱由疫苗和此前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
      
但,bioRxiv发文如同一颗定心丸。该研究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医学分部等联合完成,其准备工作分成两步。第一,制造变异株。在用于开发BNT162b2的病毒株(N501)基础上,引入N501Y基因突变,生成变异株(Y501)。第二,采样。在mRNA新冠核酸疫苗BNT162b2临床试验中,抽取20位志愿者血液样本。这些志愿者都来自疫苗组,已完成间隔21天的两剂接种。血清采样发生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后的2-4周。
       
研究人员检测了20个血清样本对标准病毒株和变异株(N501和Y501)的中和滴度。结果显示,与N501相比,血清样本对Y501的中和滴度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滴度越高,意味着血清的中和能力越强,即疫苗保护效力越高。截至本文发布,这一研究未得到同行评议。我国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在1月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说,我国两个研究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病毒研究所)将2020年1月、2月、3月、4月、5月和6月国内所出现的新冠病毒,与VOC变异株进行对比,发现新冠疫苗免疫猴子和免疫人体产生的抗体,对我国境内早期的病毒毒株和VOC变异株,能同样进行中和。据称,上述两个研究已投稿,正在等待发表,尚不清晰研究所涉新冠疫苗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