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专利”,服务中小企业
阅读数:611次 2021-12-03
“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自1个多月前免费开放许可50件专利以来,不断接到省内中小微企业的问询电话。
10月中旬,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将征集到的14所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79件专利,推送至省内6000余家中小微企业,实施免费许可。“这虽然还不是专利法意义上的开放许可,但它为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中小企业打开了沟通与合作之门,有助于唤醒‘沉睡专利’,让中小微企业充分共享创新成果,是知识产权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处长林敏表示。
专利的价值在于运用。为了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企业,今年3月,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出专利转化专项计划。6月,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并提出,浙江省内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推动专利转让或者许可给浙江省内中小微企业。
“此前,高校进行成果转移转化时与规模以上企业合作较多,而广大中小微企业缺乏与高校的沟通渠道,再加上对于许可成本、专利质量等各方面的顾虑,很难分享到高校的创新成果。”林敏介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年8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向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布征集通知,经筛选后符合条件的专利,将向省内中小微企业推送,实施一定期限内的免费许可。
自第四次专利法修改后实施以来,新引入的“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专利法规定的开放许可是指专利权人通过专利行政部门公告作出声明,实施人则均可通过支付规定的许可费而获得实施该专利的许可。
林敏认为,浙江相当于是在一定区域内对“免费开放许可”制度进行探索。对免费许可的专利年费以及转化成功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专利进行补助和奖励,其目的还是在高校、科研院所与广大中小企业之间搭建起成果转化、专利实施的平台机制。
目前,经由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精准匹配系统和浙江省知识产权在线平台的推送,379件专利已被推送至6365家中小微企业。据统计,此次免费许可的单次许可期限1年起步,最长的达5年,且均承诺在许可期限内不收取企业任何许可费用。
浙江理工大学此次遴选了50件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发明专利,涉及纺织、机械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以及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学校的专利若不在生产生活中得以运用,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浙江理工大学科技服务中心上述负责人介绍,浙江此次“免费开放专利”提高专利供需双方信息透明度,降低许可谈判的难度,减少专利转化应用的成本,既帮助高校充分发挥专利价值,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也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批免费开放许可的专利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不少企业与高校已进入后续的签约备案环节。”林敏表示,免费许可只是开始,有了前期的合作基础,在免费许可期限之后,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之间还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本报记者 刘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