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创新 解冰雪健儿后顾之忧

阅读数:588次 2022-03-11

自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赛以来,各国冰雪健儿叱咤赛场、铸就辉煌。我国残奥健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截至3月7日,他们已经斩获7块金牌、8块银牌、10块铜牌,共计25块奖牌,位列奖牌榜第一。然而,冰雪运动属于高风险运动,因此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医疗创新,确保医疗救治万无一失,成为解除参赛运动员后顾之忧的重要保障。


  诊疗平台


  不忧赛场意外受伤


  在激烈的残奥冰球比赛中,由于选手需坐在冰橇的特制座椅上参加比赛,容易受到冰球或球杆的撞击,而导致口腔及颌面受伤。此外,户外的雪上比赛还可能造成运动员面部冻伤。为此,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彭歆团队,承担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冻伤及颌面创伤综合防治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致力于提高冻伤和颌面创伤的现场救治水平。


  “我们基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了冻伤及颌面创伤人工智能诊疗软件,建立起冻伤与颌面创伤移动式诊疗平台。”彭歆团队课题负责人贺洋表示,团队拥有“基于CT数据库的颌面部骨折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等发明专利,在人工智能诊疗算法上实现了突破。此外,团队对诊疗平台进行改装,研发出耐低温、可移动的冻伤和颌面创伤综合诊治车。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团队作为赛事医疗保障组成员,配合比赛场地、运动员医疗站及急救转运团队,为30场正式比赛、近200场训练、1场医疗实战演练提供保障服务。保障过程中,移动平台运转流畅,伤员自伤情发生至移动平台时间约为5分钟,出具诊疗报告时间约为2分钟,诊断准确率达98%。目前,该成果已应用于国家体育馆的现场辅助医疗保障,切实为北京冬残奥会站好“医疗岗”。


  卒中单元


  实现“上车即入院”


  据了解,脑卒中等疾病发病急、救助要求高。基于5G技术的车载CT移动卒中单元,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该单元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下称宣武医院)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导,联合多个单位共同开发,致力于提升脑血管病、外伤等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北京冬奥会期间,该单元进驻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作为冬奥男子冰球和女子冰球比赛的保障设备,与医疗保障团队共同担负医疗保障任务。


  “我们将移动CT扫描仪等相关检验仪器装配在救护车上,实现‘上车即入院’,赢得了卒中救治的‘黄金时间’。同时,利用5G技术特性,卒中急诊急救的部分工作得以前移,使医生能在该单元上进行检查、诊疗。”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郭秀海介绍,该单元还能将患者相关数据,即时传输到院内相关专业科室,并与专家远程连线,在紧急抢救现场,即可获得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援与救治指导。


  目前,该单元已拥有“车载装卸设备、移动CT机用车载装卸设备和移动CT卒中救护车”“5G多功能一体化远程医疗移动工作站”等13件专利,在山东、云南、内蒙古等多个省市区得到推广应用,不仅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的紧急移动救治,还为更多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提供了高效有力的医治保障。


  机载系统


  保障空中救护安全


  在北京冬残奥会这样的重大赛事活动中,直升机救援必不可少。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第13研究所(下称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研发了机载医疗救护系统,可在30分钟内快速加装于直-8A等多种直升机平台,为伤员赢得“黄金一小时”的宝贵救治时间。


  “我们对医疗救护系统材料进行了轻量化设计创新,较上一代产品减重30%,不仅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加装,而且满足了医疗救护和航空机载装备的使用要求。”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医疗飞机项目主任设计师何海彬介绍,在该项目上,团队已拥有“一种可调节锁紧力快速锁紧装置”等10余件专利,实现了大型复杂结构件的轻量化设计、机载供氧与医用供氧融合、高可靠快速连接机构等一系列创新技术突破。


  为保证飞行安全,团队对医疗设备特性进行了一系列航空适应性改造,有效地解决了地面医疗设备与直升机相互产生电磁干扰的难题。下一步,团队将针对国内不同机型、不同需求,积极拓展机载医疗救护系统产品型谱,并继续开展相关专利探索。(刘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