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桥米:“一袋米”瞄准百亿身价走出新“稻”路

阅读数:562次 2022-08-09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发掘和总结地理标志助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做法,充分展示地方党委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市场主体释放地理标志产业活力、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省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近年来,京山市人民政府依托双地理标志“京山桥米”,致力于京山桥米的品牌培育、种植推广,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带动农户发展致富。

      充分挖掘京山桥米资源优势。京山桥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明代嘉靖年间被作为觐献给皇帝的贡品,当地儿歌唱到“桥米长,三颗米来一寸长;桥米弯,三颗米来围一圈;桥米香,三碗吃下赛沉香。”“京山桥米”腹白小,长宽比为2.8,颗粒整齐,青艮如玉,细长而弯腰翘尾,线条流畅,容易与其它品种区分,做出的米饭松软略糯,喷香扑鼻,具备京山桥米特有的口感和食味。在“2020国际大米品牌大会”上,京山桥米作为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示范效果好、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带动实效的大米品牌,荣获“2020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称号。目前京山桥米作为区域公用品牌,是全省打造优质稻米产业链的重要组成内容。

       积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积极推行京山桥米水稻标准化种植,从源头上控制了产品质量,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不落地生产。一是规范技术,强化培训。由市农业局牵头指导编写了《优质稻种植规程》等资料,使基地农户掌握了无公害稻生产、有机稻生产技术要领,奠定了桥米良好品质的基础。二是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农业部门和协会聘请农技专家设立工作站、建立信息平台、开放专家热线、常年巡回田间地头,全年为农户提供机耕、机(育)插、机防、机收、农机维修等服务与技术指导。三是优质优价,政策惠民。全市实施优质优价,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并承诺优质稻的收购价格高于市场普通稻价格的30%,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的后顾之忧,保证了农户的利益。

      探索发展京山桥米农旅文化。京山市积极探索建设桥米小镇,充分挖掘桥米饮食文化、京山的绿林文化和屈家岭农耕文化渊源,以桥米原产地孙桥蒋家大堰村关于桥米的历史为主题,开发华夏5000年的农耕文明之旅,建设一个集有机生态种植、特种养殖、民俗文化展示、博物馆展示、农事体验、住宿餐饮会议、休闲垂钓、采摘果蔬花卉等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桥米原产地建设水稻公园、桥米农耕文化体验园和科普园,把桥米包装打造成为旅游产品。每年举行京山桥米春耕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结合京山旅游资源,让消费者进一步深入桥米之乡,了解和体验桥米文化,提升京山桥米品牌美誉度。

      大力推进京山桥米产业带农致富。京山市通过京山桥米订单种植带动农户10.8万户,每年农民可从桥米产业中增收2.5亿元,户平增收2300多元;对因土地流转失去土地的农户,京山市采取“聘请进入合作社务农”、“参加技能培训转移安置就业”、“鼓励外出务工”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千方百计安置就业,在桥米产业的发展中增加400余个就业岗位,农民每年增收5212万余元。

       高位谋划京山桥米产业发展。京山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京山桥米高质量发展,开展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以湖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和荆门市“五个一”工程行动为契机,以“六双行动”为支撑,着力建基地、壮龙头、塑品牌、优服务、促融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循环上实现新突破,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集群化、多元化的目标。到2023年,京山桥米种植面积将达到80万亩,桥米智能化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产值占比进一步提高,力争京山桥米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推荐单位:京山市人民政府)